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海外建厂,挖掘更多海外市场资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9点击:
受益于海外电池产能急速扩张,电池材料企业海外布局正在提速,尤其是2023年以来,在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下,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中游材料领域出海布局动态就已有21项。
国内电池产业链企业海外建厂目的地多位于欧洲的匈牙利、芬兰,亚洲的印尼以及韩国。
据了解,选址欧洲,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欧盟逐步颁发一系列旨在减少碳排放的环境法规,使得欧洲车企正加速电动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此前预测,到2030年,欧洲每5辆汽车中就有3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60%。
以匈牙利为例,该国家已拥有奔驰、宝马、奥迪等多家知名车企,且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面向整个欧洲市场,已成为部分车企的主要出口生产地。
不过,由于早些年欧洲地区传统车企转型缓慢,导致本地电池产能并不能满足未来的电动化转型需求。因此,目前已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多家电池企业前往匈牙利布局电池产能,用于就近配套当地车企。
电池企业的集中落户,对于材料端的需求自然随着增大,且欧洲地区本地材料供应缺口明显,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因此对于想要扩张海外市场的国内材料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市场机遇。
近年来,欧洲传统车企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同时,公司下游客户也纷纷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布局锂离子电池产能。欧洲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之配套的高端锂电正极材料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而选址亚洲的印尼以及韩国,主要是由于资源优势和产业需求。
以位于东南亚地区的印尼为例,该地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镍资源,同时也是排名全球前列的钴生产国。对于需要大量原材料供应的电池企业以及上游材料企业而言,该地区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包括华友钴业、青山集团、格林美、龙蟠科技在内的资源开采企业,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内的电池企业已皆落户于此。
近些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迅猛,成为全球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长安、上汽、合众等国内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布局东南亚市场,整车业务的快速拓展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电池企业以及材料企业布局此地。
泰国作为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是东南亚汽车制造、汽车出口的重要基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而布局韩国主要是采用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比如华友钴业与LG、格林美与SK、道氏技术与KH Energy、中伟股份与POSCO等。
今年年初以来,电池产能过剩的焦虑和跌跌不休的价格,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行情都略显颓态,在此背景下,海外市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企业的下一个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建厂虽然能挖掘更多的海外市场资源,但是对于企业所承受的风险以及压力也势必会增加。
欧盟新电池法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发布,对于出海建厂的国内电池产业链产业企业而言都有着新的要求和条件。但天下生意,机遇与风险同在,对于头部企业而言,海外布局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抢占市场份额已成当前共识,如何应对政策风险,如何解决海外工厂运作难题将十分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技术、降本、运营、创新、产品等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更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