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美国建厂“搁浅”背后 到底是谁坑了谁?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0-21点击:
关于富士康在美国的建厂计划,还要从特朗普和郭台铭的会面说起。
2017年4月,媒体首次捕捉到郭台铭现身白宫的镜头。此时离特朗普成功竞选成为美国总统还不到半年时间。
当时,在回答记者提问在白宫内谈了哪些内容时,郭台铭说 "我们要美国制造(Weare made in America)",并说“我们签了约,到时会公布”。但并未对此做更具体表述。
2017年7月,特朗普在白宫为鸿海在美国投资8k面板厂召开记者会。这是郭台铭与特朗普的第一次同台,鸿海也因此成为台资企业受美国总统邀请、在白宫召开记者会的首例。可见特朗普对富士康的重视。
2017年11月,富士康宣布正式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局(WEDC)签署投资协议,承诺为该州创造13000个就业机会,间接和衍生就业岗位2.2万个以及建设就业岗位1万个。
特朗普还在2018年6月出席了富士康面板厂的动土典礼,再次与郭台铭同台。台湾媒体对此评价称,美国总统为外资企业投资美国背书,甚至亲自参加设厂的动土典礼,可以说是“罕见先例”。
在宣布美国建厂计划后,郭台铭表示,美国过去不重视当地的劳工,现在美国总统川普非常重视,所以他要所有的工业搬回去,“我们在帮他做的,就是供应链的重塑”。
“供应链的重塑”,谈何容易?
从奥巴马上任,美国就提出“制造业回流”,特朗普上任之后,更是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然而“制造回流”政策虽然促使部分制造企业回归美国,但美国制造业占美国经济比重仍呈下滑趋势,因此政策成效有限,“制造回流”迹象不明显,效果未达预期。
有业内人士提出,从商业角度来看,富士康选择在美国中西部并不那么合理。赴美建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失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与原材料零件生产配套设施的,也没有完善的上游供应链产业集群。聘请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需要花费时间,而且令成本大幅上升。
另一方面,该地区与富士康的供应商客户与产业布局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也没有多少技术工人储备,更谈不上产业聚集,这意味着富士康即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又要承担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