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体汽车出口延续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7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4%。1-7月乘用车出口199万辆,同比增长81%。7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8%。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7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24.8万辆,同比增长56%,环比基本持平;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6万辆,同比增90%。
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8万辆,同比增长80%,环比6月增长26%,占乘用车出口27%;其中纯电动占比新能源出口的92%,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新能源出口的50%。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加之欧洲双反风险尚未体现,由此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持续向好。7月厂商出口方面,特斯拉中国32,862辆、比亚迪18,169辆、上汽乘用车17,724辆、上汽通用五菱6,674辆、东风易捷特6,119辆、长城汽车2,391辆、吉利汽车2,280辆、创维汽车974辆、奇瑞汽车285辆、东风渝安282辆、上汽大通171辆、长安福特146辆、神龙汽车127辆。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级电动车占比很高,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等在东南亚崛起。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强,这也是中国产业链强大,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出口的双增长。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新能源份额达60%。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较大的空间,由于欧洲目前对车的需求相对比较大,而且还有一些政策的支持,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带来巨大的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出口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出口的市场波动比较大,目前欧洲对新能源车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也是中国出口的良好机会。
未来中国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到有效的提升,确保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标准达到欧洲的标准,尤其在测试、环保等各方面都要按照欧洲的标准去做,新能源车产品要按照欧洲人的当地需求去做,针对性的改进。新能源车产品方面要做本土化适应改进的大量工作,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与此同时,在销售维护方面也要做相应的一些努力,在海外要建立好良好的使用环境,不管是充电设施还是售后维护等都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用车满意度提升,防止出现前期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烂尾现象,前期出口的承包式的维修比较差,口碑相对比较差,改变汽车出口打游击战的汽车出口被动的情况。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要建设好欧洲市场的口碑和信誉,减少内耗。
近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燃油车时代,汽车强国主导的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历史。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强国,在产业规模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在核心技术及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过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王传福分享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以340万辆的汽车出口,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与此同时,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在出海过程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向世界递出了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